在音響界、音響與音樂愛好者之間,音質這一個名詞幾乎是一天到晚掛在嘴邊的。音質是什么?和許多日常概念一樣,我們很少去想它,很少去深究它。顧名思義,或望文生義,音質就是聲音的品質。但是什么是聲音的品質呢?聲音的品質又如何表現,如何衡量、如何評價呢?有沒有客觀的一致公認的標準呢?
對于人聲的理解區別是毫發入微。我們能區別生人與熟人,對自己熟悉的人,甚至"未見其人,如聞其聲"。單憑腳步聲、推門聲、咳嗽聲就可以準確判別出自己熟人的到來。與這種區分相對應的聽覺印象我們稱為音色,各種聲音有自己的特色,聲音具有看不見、摸不著的神秘色彩。在評價聲音,描述聲音時,常感詞藻貧乏。所以我們向日常經驗求助,既然有五彩斑斕的圖畫,就可以有五光十色的聲音。除了色彩以外,我們描述聲音音樂不斷利用熟知的日常生活經驗。溫暖感來形容聲音的冷熱;物理感來形容聲音的軟、脆、松、硬;物理感形容聲音的厚、薄、窄、寬。而音色又與聲音的成分、時間結構有關。我們不妨將音色的問題從物理上稍為深入地探詢一番。世間有各種各樣的聲音,各國各地又有種類繁多、花樣翻新的樂器,自然它們的音色各不相同。音色同聲音的成分結構也有關。聲音成分為簡單的、單純的是純音,自然界純音很少。由儀器比如音訊信號發生器可以發出各種頻率的純音。近有雜志將純音信號燒錄成光碟贈送,方便了許多沒有儀器的讀者。 400Hz、600Hz的純音是什么味道,確實需要感受一下,特別是對從來沒有感受過的人們。純音的感覺是"淡”、"清”,"淡"是天高云淡的淡;"清"是水至清者無魚的清。聲音單薄,也就不是音樂,多種成分音組成的聲音,音色就比較豐滿。各種樂器(先將電子樂器除外)發出的都不是單一頻率,單一振動的純音。樂器聲一般是由基音和基音成整數倍的諧音組成。而自然界幾乎所有的聲音都是復合音,包括了振幅高低不同的諧波和雜訊,從而形成了不同的音色。
長笛的頻譜,由圖中可見諧音比較少。長笛的音域還比較窄,大約在600 ~ 6000Hz之間。莫札特寫過兩**笛協奏曲,表現了長笛的多種音色。有人愛稱長笛為“花腔女高音”,表現了對長笛的愛好。
小提琴的頻譜,它包括許多高次諧波,表示音色豐滿、圓潤。弦樂的音色是較為豐滿、復雜的。人們對200年前義大利的名琴斯特拉底瓦里、瓜那里推崇備至,即使是用同樣的形狀、尺寸、材料、工藝制作的小提琴也難以望其項背。經驗告訴我們,在世界上找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是很困難的,找兩把音色完全相同的小提琴也是相當困難的,不用說不同演奏家演奏技巧,控制音色的變化了。
在樂器中也會有一定的雜訊。像打擊樂器,雜訊在音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。一個鈸的頻譜。不僅成分音之間沒有整數的關系,音色雜亂,有很多雜訊,即便是小提琴,弓在四根弦上拉動,而弓上是抹有松香的,弓在拉動弦時不僅會發出如歌如訴,似夢似幻的動人心弦的樂曲。也會有摩擦的雜訊,拉位越高,這種雜訊越大。有些發燒友說能聽到小提琴的松香味,至今尚未發現聲音能傳播香味。這種摩擦雜訊引起的聯想,大概就是我們一些發燒友聽出的松香味。另外,音色還與時間結構有關,即與聲音的建立與衰減方式有密切的關系。鋼琴頻譜圖所示。鋼琴的聲音開始一按是強的,然后一放逐步衰減。而風琴是逐步增強的在短時間保持一定聲級,然后比較快衰減。這也可以稱為音形、包絡。
將上面的意思歸納一下,之所以有不同的聲色,從成分上講,是由于每個聲音成分不同。它會有許多的諧波和雜訊;這些諧波和雜訊可以有一定的規律,也可以沒有一定的規律。從時間結構講就是它的形狀不同,其振膜同時間的關系也各有不同。這種組合變化是無窮的。而好的揚聲器就是要將音樂本身的音色特點,不失真地重放過去。拿烹調來說,有人喜歡原汁原味,有人喜歡加一點味精。過去的廚師腰里還有一些小包,那是某種海魚干磨制的粉末,稍加進去,果然不同反響。而川菜就廣加各種姜、辣、麻香調料,味道濃郁。到底哪一種好,是見仁見智的事。揚聲器音箱重放聲音要求不失真,要求重放聲音真實,但人們又要求好聽,兩者折中就形成各種風格的揚聲器音箱。
產品推薦